文|闫妍
出品|网易科技《潮头》栏目
(相关资料图)
当下,硬科技已成资本市场的热词。随着科创板的推出及全面注册制的启动,硬科技投资赛道人头攒动,国内一众VC/PE们都在投早、投小、投科技,众多科创母基金相继成立,资本加速流向科技创新领域,企业估值也水涨船高。
“在政策、产业、技术人才及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催动下,硬科技已然成为了当下中国的投资热点。”腾飞资本创始合伙人任溶表示。
腾飞资本是一家关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及其在军工信息化、城市大脑等领域应用的新锐资本管理机构,现管理海淀军民融合基金、中关村科学城前沿技术基金、上市公司协同创新基金、交通科创基金、新昌人才基金等多支基金。
身处时代发展的风口,选对适合自己的赛道是一种前瞻性的能力。早在硬科技尚未成为共识时便专注于科技投资,腾飞资本已提早布局了硬科技赛道,被投企业包括西部超导、中科大脑、同有科技、数码大方、国科环宇、航天民芯、华如科技等等。
在风口更迭频繁的前几年,无论是O2O、共享,还是直播等热门主题上,都没有腾飞资本的身影。
“动不动就抢快钱,这种做法本身是不对的。”在任溶看来,投资最重要的是要自律,要足够敬畏市场,别人看好的风口如果你不了解,就没必要参与。他告诉网易科技《潮头》栏目,“如果我没有做好行研、不够了解这个赛道,我们坚决不会投。”
过去几年,中美脱钩、新冠疫情、俄乌战争都给中国的股权投资市场及创业公司融资造成了不小的困扰。面对这种宏大的时代变化,投资机构要如何保持稳健?
在任溶看来答案在于专注。他讲,腾飞资本不会刻意在百分之几的领域另辟蹊径,而是跟随确定性的大趋势,坚持的做好那百分之九十几的行业中最本真、最核心的东西,在人山人海中找到真正的创业者,然后长期陪伴、共同成长。
一、重点布局重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
《潮头》:2023年投资投什么?
任溶:腾飞自创立以来就一直关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以及相应的场景应用,投资逻辑可以理解为投IM产业,就是信息技术(IT)产业和新材料(Material)。我们聚焦投资的具体场景又是MI,M指的得是军工Military,I指的得是人工智能intelligence,投资逻辑是寻求硬科技的专精特新场景应用和投资逻辑。
《潮头》:为什么选择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这两个方向?
任溶:我们认为这两个方向在是当下发展最为迅速、,造富效应最明显、,技术创新成果最多、,产业周期相对较长的,也能够较为长期稳定地的应对国际经济变化。
具体表现是目前为止疫情都过去了,对社会整体而言吸引就业的、创造财富效应的,还是IT产业。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加速换档,或者说寻求高质量发展,IT产业本身是基础的底座,我们对这个方向长期看好。
为什么投新材料?我们国家的材料科学从整体来讲,确实有优势也有劣势。但是材料行业的投资壁垒高、周期长,一个材料一旦能够定型或者使用,它就不会轻易地被放弃,由此使得企业的生命周期和产品周期更长。虽然材料领域还没有出现IT领域那么大市值的公司,但是它特别适合“防守”。
《潮头》:要怎么理解“防守”的含义?
任溶:因为它的产品不容易被替代。这个行业一般都是To B客户,一旦产品融入供应链和产业链条当中,等于拿到了长期“饭碗”,你可以理解为:,它上升得慢,但也死得慢。
我们基金一方面投资IT产业做“进攻”,一方面希望通过投资材料产业做好“防守”。并且这两个(方向)之间有一定关联性,一旦投进去了以后可以互为补充,这样在我们整体的资产组合上,达成行业上的平衡,这就是一种稳健。
《潮头》:这种长线投资要如何降低项目的死亡率?
任溶:我们起家是靠VC,不是靠天使这种早期阶段,进入的起点一定是公司他的技术和产品本身已经进到了实验推广阶段。成果转化分几个阶段,包括小试、中试、最后小规模的试产试销,之前可能还有原理伦理验证、工程验证等等,我们一般是在中试后进入,在此之前的阶段不在我们的范围之内。我们做的是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当中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在具有一种长期的确定性后才会入场,所以对死亡率的焦虑没那么大。
《潮头》:在判断要不要投资时,最关注的维度是什么?投资逻辑是怎样的?
任溶:一是,这个行业怎么一年要有50亿以上的市场规模,有人会说是不是应该有100个亿,?对于互联网这个规模是可行的,但对很多专精特新企业所在的领域而言,它们就没有100亿的市场空间,所以我们这个标准要适当降低;二是,这个40、50亿的全国性市场,需求要是真实的,不能是个伪需求;三是,团队要把产品做出来,做到试产试销阶段,可以没有收入,或者说可以有小幅亏损,我们对此还是有耐心的。
《潮头》:初创企业存在哪些硬伤,会让你觉得存在隐患?
任溶:第一一是,我们内部有个制度,就是实际控制人不显名写明当大股东的,我们就不会投,这是一个基本原则问题,不然创始人没有对于成功的“饥饿感”;第二是,产品不到试产试销阶段的不投;第三是,项目技术上讲没有一定创新性的不投,因为我们基金本身不怎么投模式创新的公司;第四个,创始人年纪太大的不会投资,我们试了几个发现都不行,年龄太大的人去干硬科技,很容易动力不足,难有长期攻坚克难的意志和体力。
《潮头》:专精特新领域创业者很多是科研人员出身,科学家出身的创业者有局限吗?
任溶:本来就是有的人适合去创业做企业家,有的人可能完全不适合。在中国做科技科学成果转化,尤其是面对像创业公司企业转化的过程当中,最典型的就是“带头大哥”容易出问题,研发的指挥棒挥错了方向。
我们以前也吃过亏。科学家创业者很容易按照学院思维、科研思维去解决问题,首先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去做一些创新型的产品,搞一些纯技术的研发创新,但这些产品并不具备真正面向社会销售的机会,也就是他们不能以全面的企业成本和收入概念模型来思考问题。
科学家在创业的时候,要从一流的科研人员变成一流的创业者,我们对他们的创业是两分看法:一部分人是完全无法转变角色的,另一部分可以完成迅速迭代。总体上,这个科研人员要有一股“对成功的极度渴望”,他自己有创业热情和动机,往前冲得会更快一些。
二、做创业者的长期陪伴者
《潮头》:大家都在寻觅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佼佼者”。与其他机构相比,腾飞资本的优势和差异点在哪里?
任溶:一是,我们是长期主义者,到目前为止有的项目我们从进入试产试销阶段开始投资,一直到现在已经投了四轮,长周期陪伴是我们的特点;
二是,我们投少而精,会伴随企业进行深度挖掘,它的上游跟下游生态都会成为我们自己整合和运作的平台,甚至通过行业资源,帮助企业对接订单需求;
三是,从经营策略上,我们的基金有VC,有天使,有PE,也有母基金,这种配合可以避免某一阶段的投资产品过于集中,也能规避行业遭受系统性团灭的风险不足,也就是对比同行我们是一家比较稳健的投资机构基金。
《潮头》:帮忙解决部分订单,这对硬科技企业而言是不是诱惑很大?
任溶:参与投资了的项目,我们都会尽可能的支持。我们的机构出资人LP和投过的企业项目都在这个产业链条上,有的时候可以从LP和头部企业里给创业公司直接找到订单,对于硬科技产业而言订单量就是生命线。
在做个硬科技方向上做出的新东西出来,需要很长时间,五年、八年都有可能,还有可能永远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永远没有人用。我们能做到的是为创始人提供潜力客户,让他你去做测试,去做生产环境,在这种支持下别人可能需要三年时间,他你可能一年就能拿到测试试用机会版,甚至直接能够接到订单。
《潮头》:能聊一聊你们与政府方面的合作吗?
任溶:我们现在在管理的基金有海淀军民融合基金、中关村科学城前沿技术基金、上市公司协同创新基金、新昌人才基金、交通科创基金等及相关专项目基金。这几年,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压力很大,但他们对于好的项目的吸引力仍是不足的,其实很多项目到地方上去发展也有潜力机会,一年做不了50亿、100亿,但做20、30亿也能带动当地GDP,对于当地的创业环境,对于当地的GDP,都是有贡献的。通过资本带动科技产业的落地发展,,这是腾飞的优势。
《潮头》: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些赛道是在资本帮助下才能够快速的成长、进化甚至“打胜仗”。对于硬科技企业而言,融资逻辑是否也要尽可能的多拿钱?
任溶:有些企业是一定要多拿钱的。比如说与和同类企业相比优势地位并不明显的,它就一定要多拿钱,把自己的资金体量撑起来,加速去做市场拓展,绑定更多的资源和客户,才能跟和竞争对手竞品快速拉开差距。
如果领先位置很明显了,那资金量满足需求就适需就好了。钱拿多了以后,会降低净资产收益率,降低财务上的盈利水平,而且投资人股东的现金回报率变低了。之前的估值是PE倍数10倍,现在突然一多拿钱,PE倍数变成30倍,硬科技领域跟互联网的市场规模是不能比的,30倍的估值水平已经跟上市公司差不多了,投资人没必要投一家30倍PE倍数却没有流动性的公司,这种情况的融资额适需就好。
《潮头》:这两年我们看到很多国内风投机构的谢幕,要怎样去思考和复盘这类事件?
任溶:出现这种现象,一是证监会加强了行业管理,干掉一批;二是机构募不到钱,LP不信任,自己消亡一批;三是有的机构管了自己驾驭不了的钱,自取灭亡一批。我们这个行业像啤酒,有真干实事的,也有浑水摸鱼的;有真酒,也有泡沫。但未来会越来越像白酒,没泡沫才行。
《潮头》:投资圈哪些行为在你看来存在风险?
任溶:很多机构现在都在把规模做大,但其实这是一个祸源。规模越大,确实可以收取更多的管理费,但其实太大规模一定会导致投资动作的变形,决策过程越来越难,退出也会更加麻烦。另外,基金规模越大,相关利益者就越多,投资的项目一般也会更加平庸,也更容易出现错误,甚至不同的LP对于资产的解读方式可能各不相同,摊子铺太大反而容易自取灭亡,投资机构的决策者一定要想清楚。
《潮头》:专精特新成为了近期资本市场的主流热点,投早、投小、投科技变成资本的一种共识,非常多的科创母基金成立了,怎样看待这种行业变化?
任溶:投硬科技,尤其是投非上市公司硬科技,其实仍是一个非常小众的市场,失败率很高,风险性很高,成功是相当偶然的。所以这个领域我根本不担心机构多,越来越多才好。有的机构可以跟我们一起来做判断,有的可以当一起合投,有的可以当接盘侠,甚至有的失败了也可以给我们提供借鉴思考。更多机构的参与,能够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各个环节、各个侧面、各个角度提供帮助,大家一起来引起社会的共识,才能真正给创业者提供更好的创新环境,也会让科技创新变得更有活力。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日报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